《第三章》

第一節 文殊大士在印度的示現教化


一、文殊度化龍眾及三乘眾:

  《華嚴經》入法界品說:文殊大士勸諸比丘發無上菩提心已,漸次南行,至福城東,住莊嚴幢娑羅林大塔廟處,說「普照法界修多羅」(《華嚴經疏鈔》解釋,此即《入法界經》。)
  經文說:「說此經時,於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而來其所,聞此法已,深厭龍趣,正求佛道,咸捨龍身,生天人中。一萬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,復有無量無數眾生於三乘中各得調伏。」故文殊大士能以一圓音說法,令不同種類眾生,隨類各得解,令龍眾捨龍身,學佛妙道,並教化一萬龍眾發起菩提心而不退轉,復度無量眾生修三乘法,以三乘法調伏自心,解脫煩惱。


二、文殊度化迦羅越:

  《雜譬喻經》記載:有一名叫迦羅越的人,一心一意想見文殊菩薩,懇求文殊現身加持,以開智慧,卻總無法如願。後來他廣行布施,設宴供養沙門,並且在會場正中央,設立一個高大精緻座位,希望文殊能降臨,慈悲應供。有許多沙門來應供,這時一個醜陋不堪的老翁,身上披著破爛衣服,鼻孔掛鼻涕,嘴角滴著唾液,他夾在沙門群中,逕自走向中央,坐於高高的座位上。迦羅越見此情形,心想:我今日廣行布施齋僧,尤其這尊貴的高座,是要給文殊菩薩上坐,或品貌莊嚴的大沙門上坐,怎可讓一位邋遢老人,坐於上面?於是他走上前,不客氣將此老人拖下來,誰知老翁又再度登上高座。迦羅越只得再把他拖下,如是有七次之多。
  齋僧之後,迦羅越到佛寺禱告迴向;「願以此齋僧功德,希望今世能得見文殊菩薩。」他回到家已疲極,一上床就睡著,在睡夢中,有人向迦羅越說:「你想見文殊菩薩,讓你見到了,你又不認識。你眼前高座上的老翁,正是文殊菩薩,你卻七次把他拖下來。」 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迦羅越心存高低,落入分別,已遠離正道,即使菩薩現在眼前,又如何得見?故不可從表象上妄加取捨分別,而要以平等心待人,不可輕慢他人,對外境不起分別執著,方為智者。若人求菩薩道者,文殊師利便往試其道心,當知此意。


三、文殊因地化導二十億眾生發菩提心成佛:

  《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》記載:文殊因地時為普覆王,於雷音佛所發菩提心。「爾時二十億眾生隨逐彼王,於雷音佛所發菩提心者,皆由文殊師利勸發,令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,今並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轉大法輪,作佛事已,而般涅槃。文殊師利皆悉供養彼諸如來,亦皆護持彼諸佛法。」
  由此可知文殊願心廣大,教導追尋他發大心之眾生先他成佛,並護持其宏揚佛法,全無我相,唯有利益眾生,可說是修菩薩道者之典範。


四、文殊點化陳那菩薩:

  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十記載:「南印度有案達羅國,土地肥沃,稼穡豐盛,伽藍二十餘所,僧徒三千餘人。國都城側有大伽藍,重閣層台,佛像聖容,麗極工思,伽藍西南還有無憂王所建道場,如來往昔於此說法,現大神通,度眾無量。又此西南行二十餘里至孤山,山嶺有石砌道場,陳那菩薩在此作因明論。陳那菩薩願心廣大,慧力深固,愍世無依,思弘聖教以為因明之論,言深理廣,乃匿迹幽巖,靜神寂定,觀述作之利害,審文義之繁約,是時崖谷震響,山神捧菩薩高數百丈,唱如是言:昔佛世尊,善權導物,以慈悲心說因明論,綜括妙理,深究微言。如來寂滅,大義泯絶。今者陳那菩薩,福智悠遠,深達聖旨,因明之論,重弘兹日。
  菩薩乃放大光明,照燭幽昧。此時國王深生尊敬,見此光明相,疑入金剛定,因請菩薩證無生果。陳那曰:吾入定觀察,欲釋深經,心期正覺,非願無生果(阿羅漢果)。王曰:無生之果,眾聖欣仰,斷三界欲,洞三明智,斯盛事也,願疾證之。
  陳那是時心悅王請,方欲證受無學聖果,時妙吉祥(文殊師利)菩薩知而惜焉,欲相警誡,乃彈指悟之而告曰:『惜哉,如何捨廣大心為狹劣志,從獨善之懷,棄兼濟之願(只求自利獨善其身,而捨棄利他廣大心),欲為善利,當廣傳說慈氏菩薩所製《瑜伽師地論》,導誘後學,為利甚大。』陳那受文殊菩薩指點攝受,作《廣因明論》,但恐學者懼其文微辭約,乃舉其大義,綜其微言,作《因明論》以導後學。自兹以來,則宣揚瑜伽。」
  以上記載陳那菩薩受文殊大士點化,棄捨證小乘阿羅漢無學聖果,發揚彌勒菩薩《瑜伽師地論》,作《因明論》,廣弘大乘瑜伽唯識,以導後學,利益眾生。這是指陳那改革古因明的五支作法,簡化為三支作法。《實用佛學辭典》解釋:彌勒、無著、天親等古因明論師,是以五支作法論述,陳那創立新因明為三支作法:一宗者,所立之義。二因者,成宗之理由。三喻者,助成宗之譬喻。陳那宏揚唯識之著作:《集量論》、《掌中論》、《觀所緣緣論》及其他諸論。陳那與其師天親及再傳弟子法稱,及龍樹、提婆、無著,後人尊為六莊嚴。陳那菩薩之成就,可說是受文殊大士點化而發大心,誠為古印度六莊嚴之一。


五、文殊開化戒賢論師:

  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卷三及《聖僧玄奘大師傳》,此二書記載文殊開化古印度那爛陀寺戒賢論師,戒賢又傳授唯識大法給玄奘大師之經過:
  玄奘大師在佛成道之菩提樹道場附近聖跡,參拜十天後,那爛陀寺派四位大德迎接,後又有二百僧眾及千位信徒,以幢幡寶蓋及手捧香花,迎請玄奘至寺。入寺後有二十位善解經律者,陪同參拜住持戒賢論師,寺眾為表對他敬重,故不稱戒賢之名,而敬稱正法藏,因他是護法菩薩之嫡傳弟子,早已名揚五印,德重當時,已是百歲以上之高僧。玄奘為表敬重,依印度禮儀,膝行肘步,吻足頂禮。戒賢問從何處來?玄奘答說:「從大唐支那國來,欲依師學瑜伽師地論。」
  戒賢聞後卻啼泣流淚,喚弟子佛陀跋陀羅(漢譯為覺賢法師,他是戒賢之俗侄。)囑咐他說:「你可以在大眾前,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。」覺賢滿眶熱淚的說:「和尚當年患風濕病,每當發作時,手足抽筋,四肢關節,像火燒刀刺般痛苦,時好時發作,這樣痛了二餘年,三年前,病情更加嚴重,痛至無法忍受,和尚決心絶食取滅。然即於是夜中夢三天人,一黃金色,二琉璃色,三白銀色,都是相貌端正,儀表非凡,態度雍容。」
  金色天人向和尚說:「你想抛棄這身體嗎?經上只說身是苦本,卻不曾說厭離身而教人自絶。你於往劫曾作國王,卻多惱苦眾生,故今生遭此苦報。你現在應觀察宿世罪業,至誠懺悔,甘心忍受此苦,勤講經論,以此福德自然消除惡業。如果絶食自殺,苦報終不了結。」
  和尚聽金色天人的開示,至誠感激禮拜。金色天人指著琉璃色天人說:「你認識他嗎?他就是觀世音菩薩。」又指著銀色天人說:「這位是彌勒菩薩。」和尚當下即頂禮說:「戒賢常願生於兜率天宮,不知能否如願?(修唯識者常願親近彌勒菩薩)」彌勒菩薩答說:「你常廣弘正法,後當得生。」
  金色天人介紹自己說:「我是文殊師利菩薩,我見你枉自捨身,空無有益,特來相勸。你當依照我的話去做,弘揚瑜伽諸論正法,普及未聞,你的病自然漸漸好起而身得安穩,勿憂慮。三年之後,有一大唐支那僧,愛樂弘揚大法,想要依你修學,你可等待他來,盡心教授。」戒賢聽完文殊大士開示,禮拜頂禮說:「敬依尊教。」等他抬頭時,已不見三位天人。自那時以後,風濕病痛漸漸痊癒。
  在座僧眾,聽了這段因緣,一致嘆為希有。玄奘大師親聞此預記,悲喜交加,不能自已,更禮拜戒賢說:「果如所說,玄奘當盡心學習,願慈悲攝受教誨。」戒賢又問:「你在路上幾年?」答說:「三年。」玄奘所答時間,和戒賢夢中文殊大士所示時間相符,故戒賢歡喜收玄奘為徒。

  玄奘所參學處那爛陀寺的歷史淵源,甚為殊勝,不但是印度最大最高學府,也是全世界最古老大學,設立約於四二七年,那爛陀義譯為「施無厭寺」,亦即「智慧的給與者」,經過六位國王布施土地,竭力營造,六寺林立,以高大圍牆,將六寺合而為一,望去儼若一座大城。寺內僧眾,有二千多位教師,學眾萬人以上,不但修學大乘教法,其他因明、聲明、醫方、術數等亦在研究之列,每日講席不下百多處,誠為諸上善人,聚會一處。全寺深解二十部經論者有千人以上,三十部者有五百多人,五十部者也有十人,戒賢論師則無經不解,有論皆通,為大眾的宗匠。玄奘於此勝地修學,戒賢親自講授百卷《瑜伽師地論》,此論是彌勒菩薩所說唯識之根本論典,開講之日有好幾千人學習,講了十五個月,才講完一遍,可見解釋之詳細深入。玄奘在寺中,共學習五年多,戒賢共講了三遍《瑜伽師地論》,及《順正理論》一遍,《顯揚》與《對法》二論各一遍,因明、聲明、《集量論》等各二遍,《中論》和《百論》各三遍。玄奘於寺中,竭力學習,盡得戒賢心傳,後又參訪諸多善知識,遊學印度十七年,最終名揚印度,被當時大小乘僧眾尊為「解脫天」「大乘天」,學成歸國,譯出一千四百多卷經論,創立法相宗,可說是戒賢論師傳法之功,亦可說遠自文殊大士慈悲攝受恩德。


六、文殊現神通聖德力,使迦葉及聲聞眾迴向大乘:

  《千臂千鉢大教王經》卷五記載:世尊與僧團大眾於舍衛國祇園精舍結夏,文殊於此三月結夏中,在龍宮教化龍眾,未參加僧團結夏。當解夏時日將到,迦葉尊者心念:若文殊未參加自恣解夏則當擯出僧團。當時如來以聖意神力告文殊,於自恣眾會之中,當現神通聖德力。於是文殊於維那擊揵椎,即共椎聲一時到,未缺席解夏法事,文殊並現出丈六紫磨金色身,坐於法界金剛性海百寶蓮臺座,身上穿著百寶瓔珞妙寶天衣,頂背圓光,頂有五髻,頭上有七寶佛冠,頭戴五佛如來冠,身上現出千臂千手,手中各持吠瑠璃鉢,鉢中各各有一化佛,千鉢則有千釋迦。
  爾時世尊令迦葉觀看文殊手中吠琉璃鉢,有何等相。迦葉承佛之命,便於鉢內觀看,見鉢中有百億三千大千世界,百億南閻浮提百億娑婆世界,百億釋迦如來,百億千臂千鉢文殊菩薩,在文殊鉢內有百億世界,世界中有百億迦葉,各各向文殊請問大乘法義,復有百億五頂山金色淨土,其中亦見百億文殊師利,有百萬億菩薩常自圍繞,時乃出現大光明,化度蒼生,救攝一切,亦見百億迦葉徒眾有疑網,向大聖文殊菩薩求哀悔過。迦葉徒眾發言:我等小乘之人小智小量,當有疑網(不信大乘)願罪消滅。當時迦葉及聲聞等,便於如來及大士文殊菩薩前,發誓廣弘大願,一依大士文殊菩薩教旨,迴向大乘。


七、文殊度化五百菩薩入無生忍:

  《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》說:文殊大士於此會中說如幻三昧時,會中有五百菩薩,已得四禪成就五通,時諸菩薩以宿命通,自見過去劫中所造重大惡業,殺父殺母殺阿羅漢,或毀佛寺破塔壞僧,彼等菩薩了知自己過去所造惡業之餘業,心中深自憂悔,常不離心,自心分別彼罪未忘,以致不能證入甚深法忍。
  爾時世尊為破除此五百菩薩分別心,即以佛威神力,覺悟文殊師利,文殊大士承佛神力從座而起,手執利劍,直向世尊,欲行逆害。佛告文殊:「汝住(停住)汝住,不應造逆,勿得害我。文殊師利,從本已來,無我無人,但是內心見有我人,內心起時,彼已害我,即名為害。」
  時諸菩薩聞佛說已,皆作是念:「一切諸法悉如幻化,是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,無父無母,無阿羅漢,無佛無法無僧,無有是逆,無作逆者,豈有墮於逆害?所以者何?今此文殊師利,聰明聖達,智慧超倫,諸佛世尊稱讚,已得無礙甚深法忍,已曾供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,於諸佛法巧分別知,能說如是真實之法,於諸如來等念恭敬,而忽執劍,欲逼如來,世尊告說:『且住且住,文殊師利,汝無害我,若必害我,應當善害(為利益眾生破執著相,而現出方便之害,實則無真實之害)。』所以者何?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,決定成就,得名為佛法僧,名父母阿羅漢,定可取者,則不應盡(滅)。然而今此一切諸法,無體無實,非有非真,虛妄顛倒,空如幻化,是故於中,無人得罪,無罪可得,誰為殺者而得受殃。」
  彼諸菩薩如是觀察明了知已,即時獲得無生法忍,歡喜踊躍,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(印度最高之樹),以偈歎曰:「諸法如幻化,斯由分別起;是中無所有,一切法皆空。顛倒虛妄想,愚癡取我心,計念我昔愆(罪過),所作業中甚(大)。過去為大逆,殺父母良田,殺羅漢比丘,是為極重惡,以彼惡業故,我當受大苦。沒疑網眾生,聞法悔惑除,我已覺法界(無相性空),罪惡無所有,如幻無所生,諸法性如是。文殊大智人,深達法源底(諸法之法性),自手握利劍,馳逼如來身,如劍佛亦爾,一相無有二(一相無分別即是無相),無相無所生,是中云何殺。」

  以上是文殊大士善巧執劍逼佛,「善害佛」,使五百菩薩啓悟無相無所有,而悟入無生法忍之公案。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說:「以眾生實不知諸法自性空故,不得脫六道生死。如凡人所著,是眾生於無所有法中,顛倒妄想,分別得法,無眾生有眾生想,無色有色想,無受想行識,有受想行識想,乃至一切有為法無所有,用顛倒妄想心,作身口意業因緣,往來六道生死中不得解脫。」
  以上經文大意:一切法性是自性空無所有,然眾生心起顛倒想而著相,執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法相,以著相故,則隨身口意所造善惡業而流轉六道,這是業力因果。若通達般若性空,了知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之幻化相,非真實有,性空無所有,空寂無生,故無我相眾生相及法相,豈有真實之人造罪,誰為殺者及被殺者?如是與性空相應,了達罪性本空無所有,一切如幻無生,實相性空中,無罪業可得,如是了知性空中無有一法可得,而悟入一切法空,解脫六道生死,得大自在。


八、文殊度萬二千天子發大乘心不退轉:

  《大方廣寶篋經》說:文殊大士對迦葉尊者開示大乘菩薩發三十二種大莊嚴,使二乘及天人眾生,亦發起菩薩大莊嚴心。由於文長,今只略舉其中十八種大莊嚴:
  經文:「文殊師利言:大德迦葉,菩薩莊嚴等同如如。」這是總說以下菩薩之大誓莊嚴,皆相應於真如,亦即不住相而廣化眾生。以下分 別說此大莊嚴:

(一)不住生死莊嚴:「菩薩攝取無量生死發大莊嚴,如夢空性故。」菩薩於無量生死中度眾生,觀一切生死如夢幻,無有真實,體性空寂無生,故能不畏懼生死,示現六道生死中廣度眾生。

(二)度生無我相莊嚴:「菩薩滅度無量眾生發大莊嚴,無我相故。」菩薩雖救度無量眾生,不覺是我度脫,亦即無我相及眾生相可得,故能度生無礙。

(三)聞法如幻莊嚴:「菩薩聽受一切佛法發大莊嚴,如響聲相故。」菩薩聽受世尊所說妙法,以增上福慧善根,然他了知一切法皆是因緣聚合而生,體性空寂,有如迴響聲無有真實,故能聞法如幻,不著一切法相。

(四)平等守護佛法莊嚴:「菩薩守護一切佛法發大莊嚴,解達諸法平等相故。」一切法皆是心法,心法隨染淨因緣而生出萬法,故萬法體性皆是一心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切法全是一相一味,平等無二,故菩薩發大莊嚴,平等守護一切佛法。

(五)一切結使轉為清淨相莊嚴:「菩薩降伏一切諸魔發大莊嚴,一切結使性相淨故。」菩薩了達一切結使煩惱諸魔皆是因緣法,全是幻化相,體性本空,如是以妙慧智照一切法,一切結使煩惱法皆變為清淨莊嚴相。

(六)一切悉捨莊嚴:「菩薩所有一切悉捨發大莊嚴,一切悉捨無餘相故。」菩薩了達一切如幻如化,性空無所有,故不生貪著,一切內外財皆能捨之無餘,這是大捨心莊嚴。

(七)修忍力莊嚴:「菩薩忍力發大莊嚴,無傷相故。」菩薩修忍辱波羅蜜,了知性空中無有傷害者及被傷害者,故不起瞋心。

(八)般若破除無明諸見莊嚴:「菩薩無礙般若波羅蜜發大莊嚴,淨除無明癡見相故。」菩薩以般若觀一切法,體本空寂無相,性空中無有我見、邊見、邪見,如是破除一切無明諸見,全是一相無礙清淨心,是為般若淨除無明諸見莊嚴。

(九)大慈無緣莊嚴:「菩薩大慈發大莊嚴,如空相故。」菩薩以無緣大慈利益眾生,了知無能緣之我故我空,無所緣之法故法空,如是我法二空,不住一切相,故能無障礙遍緣一切眾生,施與安樂,這是大慈無緣莊嚴。

(十)大悲度生無相莊嚴:「菩薩大悲發大莊嚴,解知五道虛空相故。」菩薩了知法性本空,本無五道生死,只因眾生起顛倒執取,造有漏業,故隨業力流轉五道。菩薩起大悲說一切法性空無所有,破眾生顛倒執取,不再造有漏業,而度脫眾生五道生死,這是大悲度生無相莊嚴。

(十一)大喜無憂莊嚴:「菩薩大喜發大莊嚴,無憂惱相故。」菩薩以般若妙慧不住一切相,不被世間八風所轉,能破一切煩惱障礙, 心無憂惱,並引導眾生破一切憂惱,心常歡喜自在,這是大喜無憂莊嚴。

(十二)大捨離苦樂受莊嚴:「菩薩大捨發大莊嚴,離苦樂相故。」菩薩以般若大智見一切法皆是幻化相,了不可得,故能捨離一切苦受樂受分別,而得寂靜安樂,並勸眾生作如是觀察修,亦得寂靜樂,這是大捨離苦樂受莊嚴。

(十三)觀五陰如幻相莊嚴:「菩薩觀五陰猶如怨賊發大莊嚴,知幻相故。」菩薩觀察眾生迷惑於色受想行識五陰,被此五陰身心逼迫,受諸苦惱,此因眾生不知五陰是怨賊,卻認賊為子,故菩薩發大莊嚴,開示五陰是幻化相,不可執為實有,而遠離五陰怨賊惱害。

(十四)大醫王應病施藥莊嚴:「菩薩為大醫王發大莊嚴,隨諸眾生所有疾患,施法藥相故。」菩薩知眾生根機不同,須以不同藥方療治眾生煩惱病,故菩薩有如大醫王說三乘妙法,隨眾生煩惱厚薄,應病授藥,對治眾生諸煩惱。

(十五)不斷三寶種報佛恩莊嚴:「菩薩不斷於三寶種發大莊嚴,知報一切佛恩相故。」菩薩知三寶住世,是眾生超生死大海之明燈,故發不斷三寶種大莊嚴,護持三寶,令三寶相續住世不斷,以報諸佛說法之恩。

(十六)修無生法忍莊嚴:「菩薩知諸法性無生發大莊嚴,得於無生法忍相故。」菩薩知一切法緣生無自性,自性本空,亦即諸法性空寂無生,故發大莊嚴成就無生法忍,出離一切生滅法,亦令眾生得此無生妙慧。

(十七)入不退轉地莊嚴:「菩薩得不退轉地發大莊嚴,捨於三界一切結使,及捨聲聞緣覺地相故。」菩薩發大菩提心,修福德智慧善根,捨離三界見思惑,並誓度一切有情眾生,捨離聲聞緣覺之自了漢,而入菩薩不退轉地,恆持大乘菩提行。

(十八)莊嚴一心道場莊嚴:「菩薩莊嚴道場發大莊嚴,以一念相應慧,如實了知諸法相故。」菩薩了知即心即佛,心外無佛,故莊嚴自心道場,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以一念相應般若大智,破除心中無始無明,證入我法二空根本實智,並生起方便權智破諸眾生煩惱,令眾生了悟諸法實相,此即發莊嚴一心道場莊嚴。

  最後經文說:「(文殊大士言)如是迦葉,菩薩摩訶薩以是莊嚴自莊嚴,是四大體可易其性,而是菩薩於無上道終不退轉。大德迦葉,菩薩莊嚴,一切聲聞及諸緣覺之所無有。說是菩薩大莊嚴時,萬二千天子發於無上正真道心(無上菩提心)。(迦葉尊者說)我見文殊師利童子(菩薩),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如是。」
  以上菩薩發心大莊嚴,誠為修學菩薩道之綱要,若有見聞者當善思惟修習,能得大慈悲喜捨功德,當來亦能入不退轉菩薩位,實為妙甘露法味,滋潤眾生心田,長養菩提善根。